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乙巳【蛇】年 三月十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长寿之山 >> 西晃山风景 >> 内容

走过麻阳 走过西晃山

时间:2010-4-11 10:26:07 点击:

  核心提示:走过麻阳 走过西晃山 离开西晃山已经一段日子了。可那三天的记忆却像电影一样,不时在脑海里过。偶然会下意识地看看右手臂上那道划痕,痂早已脱落,留一点若隐若现的印记。 去麻阳采风是计划之内。“麻邑古为苗疆”。这句话被记载于清同治《麻阳县志》中。从怀化坐汽车去凤凰,必经麻阳。两年前我从凤凰回怀曾途经麻阳,...

走过麻阳 走过西晃山

    离开西晃山已经一段日子了。可那三天的记忆却像电影一样,不时在脑海里过。偶然会下意识地看看右手臂上那道划痕,痂早已脱落,留一点若隐若现的印记。
    去麻阳采风是计划之内。“麻邑古为苗疆”。这句话被记载于清同治《麻阳县志》中。从怀化坐汽车去凤凰,必经麻阳。两年前我从凤凰回怀曾途经麻阳,领略过那里的风景。只是去西晃山,是在麻阳四位怀版的文友为我接风洗尘时才知道的。
    我赶下午5点半的快巴去麻阳。快巴在绿色中穿行,怎么也没走出过绿的怀抱。途经一片鲜花地,很想问问那是什么花,可周遭尽是陌生的脸孔。头有些昏,想闭目养神,后面却传来难听的歌声,回头张望,只见一戴MP3的中年女子正闭眼跟着音乐哼歌,可能太过陶醉,不觉自己声音已经很刺耳。想来苗民总是这样的豪放吧?不好意思去打搅她的雅兴,只好找个东西塞住耳朵了事。
    个把小时后,进入麻阳县境,临座也从昏睡中醒来,开始找我搭话,并向我自豪地介绍麻阳。进到县城,见到了锦江,很久没见过如此干净的河流了,从网上查资料得知锦江源自贵州铜仁的梵净山,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长河”,向东流入辰溪县后,被称之辰河,是史载著名的苗疆“五溪”之一。辰河则流向沅水,正应了雪莱那句诗歌: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河水又汇入海中。这是自然规律。难怪麻阳出好酒,锦江系列的好酒都出自这没什么污染的锦江河啊

    县城比我想象中更洁净。傍晚跟张铧和盛斌兄去福寿广场转了一圈,天黑看不清,但能感觉县城里能有这样一个大广场,市民应该是多么幸福!他们答应返怀那日再带我去一次。
    次日一早,跟随麻阳文联一行20余人奔赴西晃山。西晃山位于麻阳县最西边,据说是一座圣山,有著名的被誉为麻阳八大景之首“西晃晴云”。那一趟西晃山之旅,一路的艰辛、痛苦、欢乐估计如今都成了各自文字或图片中的美好回味了吧?

 


忘不了文联张主席大方地领头唱山歌,张主席有着苗人特有的爽朗和好歌喉,也不知道她在途中不小心弄骨折的那只手痊愈了没有?一直想着问候一声,一直却没有勇气;忘不了旅游局那个帅哥曾局长的幽默,忘不了下山路上他给饥肠辘辘的我拿干粮;当然还有电视台那个美女主持的诗歌朗诵、号称麻阳百灵鸟的杨MM优美的《等你来》和《父老乡亲》、文友苗子一路上的即兴山歌也一直在耳边回荡……
    犹记穿越西晃山途中的八场雨。那风口避雨等人的场景——用凄雨冷风形容一点不为过。早在上山前就有人看天气预报,说午后会有阵雨。刚上山时太阳毒辣辣的,倒是格外期盼着下阵雨,好不容易到了风口,正是午后,天老爷开始不歇气地倾泻六场雨。风口还果然是风口,风刮得我头痛四肢发冷。回来几天后才敢跟阿伟提起那次的经历,他说山雨就是那样,当年他到山里采访也经历过。那天最后两场雨是下山途中下的,但由于那八场雨,下山的路变得分外艰难,那是后话。
    犹记在山上焦玫和张铧为我采野猕猴桃,采了一大塑料袋,后来还是一个没记住名字的文友帮我放他背袋里带下山的,放在家里半个月才可以吃,可惜,孩子不怎么吃,我也懒得剥皮,想想早知道会这样,当初何苦采撷?又何必让那个腼腆老实的文友当了苦力?但回想我们采撷时的欢喜,才觉得有些东西的美好其实是在于过程吧?!<br>&nbsp;&nbsp;&nbsp;&nbsp;犹记张铧见了那一尾娃娃鱼时的欣悦,他差点就把它带回了家。已经用矿泉水瓶子装好,后来不知是谁说,娃娃鱼很难养,还是野生保护动物,还是让它在山里自由生长吧!张才恋恋不舍地将它放生,我们还把它当明星一样拍了不少照片才放手

    犹记在充满荆棘的沿途发现了第一支没开放的野百合,我喜欢,他们就帮我把它采下来。一路手执,以为能带回家插进花瓶。在误登上“金顶”附近一山峰时,张杰拿了支盛开的野百合,飞奔下来,焦玫、小龙女、张杰和我都忍不住要与它单独合影留念,忘了谁还快乐地欢呼:风中的野百合。彼时,山风呼呼,百合呈乳白色,有些憔悴,一如头发散乱着的我们几个娇容尽失的小女子。从“金顶”下山途中,考虑到离盘田村还远,村长催促我们快走,一路跌跌撞撞,我还忘不了采撷路边更美的百合,后来,路越来越泥泞,男士们就发扬绅士风度主动牵着女士走,渐渐地我也顾不得手里的花了,加上后面淋那两场雨,百合也不复娇媚,只好弃之。弃时心里总有不忍,跟牵我的人说,早知如此,又何苦摘它?任它寂寞开放在无人的山谷,总好过遇这些喜欢它却始终还是弃了它的人

    难忘跋涉了整整六小时,才终于爬上海拔1405米的“金顶”。那时已是下午四点半了。立在山风呼啸的“金顶”,一览众山小。心境也豁然开朗。一山把芷江和麻阳划开。大家都尽情地在山上大喊起来。六个小时,只为爬上“金顶”,男人们说是为了征服感,我为了什么呢?我从小就不是有征服感的人,说实话,开始爬山就后悔了,但好胜的我不好意思吃后悔药,只好来挑战自己的极限。还果然见到了“西晃晴云”,另看见一堆乱石,说是当年香火极旺的庙宇遗址。不禁遥想,当年朝圣的路该是如何的艰辛?也或者当年山路并不是如今这样荒凉?据说这边山人习惯将农闲时的耕牛自由放养在山里,春耕时再牵回,所以杳无人烟的山里,山路上偶有牛屎一堆,一碰到我就赶紧提醒他们,可焦玫总笑着说:牛屎是最干净的

    最难忘是离盘田还有大半个小时路程时,村长为督促我们赶在天黑之前到达,故意骗我们,还有个把小时才能到达。心灰意冷的我几乎是麻木地被前面的文友牵着前行。走在怎么也绕不完的高高的长满了茅草的田埂上,高一脚低一脚地低头前行。那时已经走不动了,又不能不往前挪步,把沮丧完全写在脸上。突然,我感觉右脚踩空,紧跟着左脚也踏空,幸好前面的文友还牵着我右手,他反应过来后死死地拽住了我,我整个身子已经悬在半空中,我那时唯一的反应是别把口袋里的三个手机掉出来,袋口浅,还有一个是他怕淋湿交我保管的。这时后面的焦玫赶紧跟上,拽住我的左手,两人合力把我扯上田埂。一场虚惊过去,我甚至都没来得及去看田埂有多高,到盘田后,走在后面的人才说起当时的场景如何惊险,我身在局中竟浑然不知。事后,有远方友人安慰:是南岳菩萨保佑得好,也难怪,我头两天才从南岳进香归来。<br>&nbsp;&nbsp;&nbsp;&nbsp;那天西晃山之旅,走了整整九个小时。因为路途遥远,加之走错了路,沿途美景还真的没有心思尽收眼底。也许不该在盛夏去西晃山,若在春暖花开时节去,估计也会是山花烂漫,也会冲淡许多攀援的“苦”吧?我这久居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小女子,身上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一直没培养出来,张主席手打绷带尚能健步如飞,我却一直紧皱眉头问:还要多久……直到晚上七点半到达盘田,我终于长出一口气,那种喜欢和兴奋无以言表。村干部升起了两盆炭火,大家围坐着烤身子烤鞋子,让我恍惚间忘了身处夏季抑或冬季了,原来山里的夜还这样冷啊,或者也是因为大家一整天的水深火热、饥寒交迫?那个夜,睡得极不安稳,四个女子挤一床。听说十几个男士在中堂屋打地铺,次日起来,只听他们笑话头晚尽是磨牙声、鼾声、梦话声……<br>&nbsp;&nbsp;&nbsp;&nbsp;一觉起来赶路前往下一个采风点——豪侠坪村。走了个把小时简易村路,一路上也算是游山玩水了,早晨的山村自有一番别样的风情。薄暮笼罩着山峦,近处是苗寨风情的木屋,还有一个水库,一群白鹅嬉戏在村小附近……忍不住停驻下来拍照。除了腿隐隐作痛,似乎忘了头天梦魇一般的艰苦。当然,或者是因为苦尽甘来,那种惬意不亚于喝下一杯香甜的米酒。

    再坐车去侠坪村,则是纯粹的赏玩了。村子古色古香,不比黔城那条古巷的感觉差。还进得几个院子参观,一个有菜园子的当年大户人家,如今已经老年人活动中心。一群悠闲的村民在玩麻将,一个据说91岁的白胡子老人站在门口向我们张望,我赶紧抓拍下来;在对门一户人家里,一位搞摄影的文友请出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当模特,贴在他家的门墙上摆个往外张望的姿势,孩子虽然配合却半天笑不出来,好不容易笑了,却笑得很僵硬,看来,孩子还不是块作演员的料;有一户人家门开着,已经没人住,一进门就看到天井的青石板缝隙里长满指甲花,煞是别致;百年前的老房子,个别古墙上甚至还有那个非常时期的标语口号……据说那个古村有当年麻阳最大的土匪龙飞天的旧居,我们还见着了专程来迎接我们的他的后代,那是个儒雅斯文的戴着眼镜的老人,以为他定是在城里工作,却得知他只不过是个村民,估计因为当年家世显赫,也是读过书的人,也就颇显书卷气吧?

    前后三天下来,虽然累,虽然苦,却是难得的开心和快乐。西晃山终于又成了昨日的一卷记忆。焦玫他们一直问我:后不后悔来西晃山,我说不后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人说,山高路险犹如人生征途,也许经过这次磨砺,以后遇到再苦再难的险途,我都会想到这次难忘的西晃山之旅吧?永远不会忘记在西晃山上匍匐前进的那个夏日;永远不会忘记终于爬上“金顶”后满心的欢喜;更不会忘记,如果那天没有这些豪爽、憨厚、淳朴的文友们一路相携,我又如何能走完那漫漫长路?<br>&nbsp;&nbsp;&nbsp;&nbsp;有朋友真好,历经苦辛也真好。才能在再见麻阳福寿广场那油绿草坪、苗人雕刻,还有绿树掩盖下着的清清锦江时,有着根本不陌生的亲切和温馨。<br>&nbsp;&nbsp;&nbsp;&nbsp;至少,西晃山留给我的,除了风中摇曳的野百合、挂满树枝的野猕猴桃、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小孩脸般的天气、充满激情和想象的“金顶”,就是浓浓的苗族文友情了。我永远不算个有征服欲的强者,所以我不会有勇气再去攀登西晃山,但我会记住,它带给我的一切悲与喜。

作者:湘居士-蓝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分享到:
本类固顶
  • 没有
  • 中华长寿文化园()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湖南省麻阳县长寿文化园 电话:0745-5982632 站长QQ:1242266519 Email:hsb1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