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是福与寿。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福寿为最高生活目标。“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是人们对亲友永恒的祝福和祈愿,也是人们一直的向往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
地处湖南省西部边陲的麻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里的福寿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为丰富。麻阳自古享有“礼仪之乡、忠孝之都”的美誉,崇尚敬老尊老的传统。据史料记载,明朝太仆卿满朝荐的堂伯父百岁生日那年,满朝荐手书了12首《百岁歌》寄回麻阳给老人祝寿,传为世代美谈。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在麻阳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却是“人到八十平常事”。目前,全县总人口37.3万人,人均寿命75.6岁。远远超过联合国人口组织规定的之乡的评审标准,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得“中国之乡”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而地属麻阳苗族自治县大桥江乡的豪侠坪村,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堪称麻阳福寿文化第一村。
自古以来,这里就被视为一块风水宝地。它四面环山,状如“五龙窜槽”;山中绿水常流,一条小溪从村前绕过,叫“玉带水”。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村中现存许多明清建筑,多为砖瓦结构,封火螯头。大门一般都用长条石建成,门头雕刻着诸如“著史名宗”、“敦厚周慎”、“伯高宗风”、“伯高家风”、“几圣名宗”、“敦厚遗风”、“纳言家风”、“积厚流光”、“科名世君”、“武陵世宗”、“友如己齐”、“吟沙世第”等等文字;在门的上方两侧,一般都左雕着福字,右刻有寿字,也有不少人家把石雕的寿字嵌入墙体作为窗子。这一切,都显示这里曾经曾经出过许多文人雅士,文官武将,透露出一种特有福寿文化。而传说中的戏楼、风雨桥、贞节牌坊、麻阳国民小学,仅存一些痕迹;一棵不知道几百年的桂花树,在依稀可辩的私塾后花院里,固执地守望着遥遥远去的诵读《三字经》的琅琅书声……
优越而古老的地理环境,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普遍高寿。历史上,生于该村的中共早期党员,革命烈士陈佑魁之遗孀龙淑,享年103岁。现在,豪侠坪全村1137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29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3人,特别是93岁的龙王子,白髯飘飘,穿行于石板路铺就的弄堂,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还有91岁的刘桃子、92岁的龙绪凡,依然起居如常,自理生活。
另外那些80岁以上的老人,听说我们来采访,纷纷前来,聚于村委会办公室,互相问寒道暖,像过什么节日似的。而稍稍迟到的86岁的龙绪勇和他85岁的老伴张新菊,一路谈笑,相携而来,引得大家好生羡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于1924年的龙毛子,他说起自己抗美援朝,参加麻山战役,二过临近江,越过三八线,消灭美国王牌军的事情,真的是兴致勃勃,滔滔不绝。
说起长寿之道,这些老人都把这归功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除此之外,也总结了他们的一些共同特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勤劳。这些老人从小就参加劳动,山上山下,屋里屋外,春种秋收,一年忙到头,都养成了勤劳的生活习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一天不摸农具,不劳动,就心慌难安”。即使是现在年事已高,依然做家务,洗衣做饭,为儿女们看管孩子,有的甚至依然上山,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们把劳动看成是一种乐趣,是生活的必需;他们把自己整个身心,都融入了劳动。在劳动中,他们没有现代人所谓的痛苦和忧愁。
素食。他们常年生活在自己热爱的山水之间,吃的也多是自己种的谷物蔬菜。他们种庄稼,往往出于节俭,依然喜施农家肥,很少甚至不用农药化肥,所以,他们平时吃的谷物蔬菜,一般无污染。有时候,他们把自己种的富余的谷物蔬菜,拿到集市去卖,也以此为荣,也会因此卖得好价钱。他们平时的生活中,一般不大鱼大肉,不暴饮暴食。逢年过节,或者亲朋好友相聚,要喝点酒,也只是喝自己酿制的米酒,也不过量,用他们话说,是喝“酒”。另外,他们喜欢吃自制的酸菜,在蔬菜旺季,他们喜欢把青菜或者萝卜、白菜,用陶缸之类的东西腌制起来。这样腌制的食物,带点酸,但好保存,可以长期食用,健脾,开胃。因此,在苗乡有“苗子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趔趄”的说法。
善良。这些老人性情温和善良,性格开朗,从不与人争强斗狠,屋里屋外,与家人和村民之间都能和睦相处。生活在这里的村民,长期以来都形成一种了习惯,不管哪家人或者是因为春种秋收忙不过来,或者是有什么红白喜事,大家都会去看一看,帮一帮,而且不要什么报酬,最多是帮忙到了用饭的时间,就在主人家吃一餐饭。他们都认为,乡亲之间帮下忙,出点力,没有什么关系,也只是花了点力气而已,而力气是井水似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多是累了,休息一下,力气就又都回来了。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互相之间,有一种可贵的亲情,使得大家都像是一家人。有这样一种亲情在,在他们看来,真的是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
在豪侠坪,感触着这山,这水,这人,这理,真的觉得似远,似近,似浅,似深。我想,这山,这水,这人,这理,也许正是这一方福寿文化的真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