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古属五溪蛮地,春秋战国为楚国地域,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在麻阳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却是“人到八十平常事”。目前全县总人口3 7.3万人,人均寿命7 5.6岁,其中百岁以上寿星4 1位,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十一,远远超过联合国人口组织 规定的地区百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 0.7 5/万人的标准,全县8 0-9 9岁高龄老人5 4 3 0位,占总人口的1.4 6%,6 O岁以上的老年人4 8 3 2 0位,占总人口的1 3%,这些指标,均符合或超过之乡的评审标准。今年七月,怀化市人民政府正式将麻阳命名为“长寿之乡”。
开发福寿文化,有利于扩大开放,提升麻阳对外形象。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其知名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节会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潮流。麻阳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发展经济不能满足于“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更不能画地为牢,而要打开山门,请进“财神”,借鸡生蛋,借船下海。小开放小发展,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难发展。因此,必须挖掘特色资源,发展节会经济,打造特色品牌,营造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为我所用。从麻阳的实际来看,福寿文化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最具潜力的资源,只要充分挖掘,搞好包装,宣传推介,就能够形成品牌,把麻阳真正打造成“人居福地、长寿天堂”,提升麻阳的对外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开发福寿文化,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经济若被赋予文化的内涵,往往就能成为特色经济、 强势经济,增强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文化只有与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创造生产力,产生凝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开发福寿文化,不仅是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建设福寿城市,开发文化旅游,打造福寿产业,发展福寿经济。这种经济是生态的、健康的,顺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只要我们把这篇文章做好做活,麻阳的县域经济发展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前景无限美好。
开发福寿文化,有利于传承历史文明,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崇尚福寿、追求福寿是各族人民的良好愿望和执着信仰。苗乡人民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归结为福,长寿是福,健康是福,平安是福,子孝是福,好的消息是福音,好的居所是福地,好的相貌是福相,吃到好的东西是口福,娶个好老婆是艳福,连发胖也是发福。苗乡特有的“现代民间绘画”、花灯戏以及在国内外闻名的皮划艇、武术、赛龙舟等体育运动,都与福寿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福寿文化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积淀在我们的骨髓里,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发福寿文化,既继承了历史文明,又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具有自身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文化信仰,对于传播文明、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和促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发福寿文化,有利于倡导文明风尚,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的力量是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构建和谐社会,更是离不开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麻阳的福寿文化,蕴涵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记载着苗家儿女崇尚美、创造美的执著追求,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共同信念和精神纽带。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最终是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幸福,开发福寿文化,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因此,开发福寿文化,有利于筑牢社会的思想基础,提升人民的道德素养,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文明的社会风尚,能够把不同阶层的人群凝聚起来,在包容中增进理解,在存异中扩大共识,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作者系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