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和广西永福县被中国老年学会授予“中国之乡”称号,成为中国首批正式命名的两个县。
麻阳多百岁寿星
麻阳苗乡有“生态福地,长寿天堂”的称号。目前,该县人均预期寿命达75.6岁,60岁以上老人有48320人,占13.5%;80岁~99岁高龄老人5430人,占1.4%,比全国农村地区平均预期寿命高3岁之多。据统计,全县37.6万人口中,100岁老人就有45位,百岁老人占人口的10万分之12。其100岁老人的人口比率远远超出了联合国人口组织规定的0.75/万人的标准和中国区域长寿标准,麻阳可与国际公认的6大长寿之乡媲美,被外界称为“神奇的麻阳长寿现象”。麻阳的百岁寿星如此之多,综观“寿星档案”的记载,大致可对其中的奥秘略知一二。
长寿之山河
追求幸福,渴望长寿,一直为麻阳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生存理念和最高境界。一则美丽的传说,传了数千年。说的是麻阳人心中的“南山”——西晃山金顶上的故事:神龙为报达主持救命之恩,一夜天翻地覆,给西晃山下造就了一片田园,给池塘引来了涓涓清泉,给苗家送来琼浆玉液。从此,西晃山下,锦江河畔,麻阳人个个生活幸福美满。后人为表彰神龙的丰功伟绩,在各地修建了长生亭、长寿桥,以示纪念。
麻阳属五溪峦地,春秋战国为楚国地域。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以公元前780年麻阳人进行采矿算起,麻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73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麻阳长期处于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封闭状态,自得其乐的小农经济与轻闲生活使麻阳人不断地讲着神龙的故事,世代人生产和追求幸福长寿的思想意识和生命理念,形成和积累了以“福寿”为核心内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长寿文化”。
麻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2度,无霜期297天,日照1424.8小时。境内由于西晃山、雄山、青山等山脉横亘,与邻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俨然一个天然“地磁场”,形成“冬暖夏凉”颇具特点的小气候。麻阳有一座座美丽的山,有一条美丽的水——锦江,锦江河流域达110多公里。文学大师沈从文称麻阳锦江河为“长河”,一条溢满多福多寿灵性的河。
麻阳的土壤以紫色岩土为主,含大量磷钾钙,生长出来的水果、蔬菜和谷物,如中华第一果——西晃山的猕猴桃,西晃山米,锦江河的滩螺等等,营养十分丰富,为麻阳人的福寿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同时,锦江河水流经紫色岩土层,使水质含丰富的磷钾钙铋锌锰硼和三氧化物铝等对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而且对健身和胃等五脏六腑有保护作用。该县的饮用水、大气和室内空气达标率均为100%。垃圾无毒化处理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6.48%,负离子含量极高,是一个天然的无穷的大“氧吧”。
得天独厚的食品资源,优越的秀山丽水等自然环境,使麻阳人美在山水间,优在生态环境里,乐在和谐生活中,处在“生在福地,长寿天堂”的地方,怎不幸福长寿呢!
100岁的老寿星滕久长在散步
劳动之功用
麻阳绝大多数百岁老人出身贫寒,他们一般从事种植业劳动为主。麻阳民间流传的“庄稼要好,手勤肥饱”、“一日春十日粮,十日春工谷满仓”、“栽田如赶考,抢收如抢宝”、“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等俗语,反映劳动在麻阳人生活中的位置和所占的比重,也体现了麻阳人具有极强的劳动观念,十分重视劳动价值。麻阳人大都从小就热爱和参加劳动,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许多老人到了八九十岁甚至百岁以后仍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许多不再从事上坡下田的生产劳动的老人,也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所以,麻阳长寿老人大都是“闲不住”的人。在他们看来“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如原居在锦和镇和湾村的109岁老寿星黄银凤,健走散步、做饭炒菜、喂养鸡鸭、菜园种菜、做针线活是她生活的“五部曲”。如今搬到县城来生活的她,仍不戴眼镜都能穿针引线,纳出的鞋垫,针线均匀,布局严谨,图案精致,堪称工艺品,谁都想得一双“福寿”的吉祥物。麻阳县长寿办主任孙叙雄介绍说“在现有的45位百岁老人中,有43位一直搞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常年参加劳动和经常性的健身性活动,对维护身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与保持肌体健康,延续衰老、长寿享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麻阳长寿老人们也十分懂得动中有静,劳逸结合的生活理念,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生活规律,注重休息,保证睡眠,让身体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调养,达到福寿的理想意境。
居饮之
麻阳人居住在青山绿水间,日照充沛,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同时,还具有特色的居住条件。山寨常建吊脚楼,一般楼上居人,楼下养禽兽、置柴草、安石碓。平地建房多为平房,楼下住人,楼上放杂物,厕所、畜圈、柴房多建在住房旁,与主宅分开。这样的居住结构,有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度、清洁度,防虫防潮,让人安于居住。麻阳人还较为讲究居住环境,认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通,家居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麻阳人的饮食也颇有特色。麻阳长寿老人的主要饮食习俗呈现如下特点:
主食粗粮。麻阳长寿老人习惯于吃粗加工的稻谷和粗粮,如玉米、红薯、洋芋,对这些粗粮,常常是煮或蒸熟之后一粒粒吃、一个个吃。这样既保持了粮食的新鲜,又避免了营养损失。
不离蔬菜。蔬菜是麻阳老人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食物。麻阳蔬菜多用农家肥施种,无农药侵害,纯天然的绿色保健品。经常吃蔬菜,增加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维生素、无机盐及膳食功能纤维和营养元素与叶绿素,具有健身明目聪耳之特效。
爱吃水果。麻阳盛产水果,是中华冰糖橙之乡。冰糖橙和花生、西瓜、猕猴桃、金秋梨等都是有名的特产。麻阳人爱吃水果,故喜欢将屋前屋后周围均栽种不同季节都有的水果树,供自己一年四季均有水果享受。常吃水果可起到滋生津液,消毒润肺,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有利于延年益寿。
食不离酸。麻阳有句口头语:“一日不呷(吃)酸,行(走)路滚下喇(坡);三日不呷(吃)酸;行(走)打趔趄。”在麻阳城乡,几乎农家都有酸腌菜坛子,坛内有酢肉、酢鱼、酢菜、酸辣椒、酸萝卜、酸白菜、酸角头等,成了味美可口、老少皆宜的苗家坛子菜,成为苗乡居家和日常待客的普通食菜。酸食既有防腐保鲜的功能,还有健胃防病的药用,自然是长寿老人喜爱的食物。
“淡而有节”。淡,即麻阳人多吃低盐、低糖、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的清淡食物,可减少患肥胖和继发性慢性疾病病症。“节”,即保持俭朴生活的良好习俗。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仍然恪守“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脾胃”的古训,坚持“饥不暴食,渴不狂饮”和“丰年不忘歉年”的信条。
饮酒。在麻阳乡村,还保留着家酿米酒、包谷酒、红薯酒的习俗。常饮适度的低度酒,可起到舒筋活络,通脉顺气,活胳血液的作用。麻阳人称这种酒为“穿骨酒”“酒”、“福寿酒”。
109岁的老寿星黄银凤在绣鞋垫
和谐之风气
麻阳的百岁老人,绝大多数与儿孙共同生活,有的四世堂,有的五世同堂,大家庭和睦团结,其乐融融。心地善良,做好事善事,和气善待,为人热情随和,是这些寿星们共同的品质;儿女孝顺,衣食无忧,是这些寿星们的共同精神和物质依托。高村镇豪乐溪村的寿星宋春元,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幽默风趣。他从不烤火取暖,喜欢穿一件毛衣过冬,无论春夏秋冬,都睡硬板床。人们问其长生之道,寿星开怀大笑,幽默地说:“哪有什么长寿之道?不走躲土匪,有吃有穿,儿孙满堂孝顺,这日子过得顺心,不多活几天对不住天哩!”老寿星的一番话,让我们如同感受到春日里和谐之风气!
麻阳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殷实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财富。麻阳的文化艺术涌动在人民的血脉中,扎根在源远流长的生活土壤里。麻阳民间有麻阳绘画、麻阳花灯、麻阳书法、麻阳山歌、麻阳刺绣、麻阳傩堂戏、盘瓠文化与龙舟等,都是国家、省、市甚至国外的文坛艺园里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并且一代代老艺人言传身教让他们延续保存下来。麻阳民间文化艺术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艺术,也是一种炼身健体的文化艺术。很多长寿老人年轻时喜歌善舞,能写会画,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一嗜好。从健康福寿的角度看,写字作画的动作可以作用于大脑,增加脑细胞功能,延缓脑的衰老,可以、养气、养情,是一种刚柔相济、静中有动、心气合一的综合运动。跳花灯、扭秧歌、唱高腔、听音乐,可以消除孤独,开朗心性,使体内各个器官的功能处于一种十分协调的状态,延缓衰老,促进身心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力作用力。
如今,一位位寿星构筑出麻阳苗乡一道特有的人文景观和人类生命领域的奇葩,吸引着越来越多接踵而至的参观者来探究原委。
(照片由麻阳县档案馆提供)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今年的重阳节为2008年10月7日。
原载于《档案大观》2008年10月3日383期一版